“姜大姐在家吗?我是丹丹呀!”10月10日上午,在高新区田和街道新田社区,民政协理员毕丹丹又来入户走访了。听到熟悉的声音,居民姜英热情地将毕丹丹迎进了门。
姜英的女儿丽丽(化名)今年22岁,不到一岁时,就因突发疾病导致肢体一级残疾,无法行动和表达交流。为照顾常年卧床的丽丽,姜英早早辞去了工作,一年到头伴其左右。
这次走访,除了询问有何需要,毕丹丹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,“姜大姐,再过几天丽丽的低保‘单人户’生活补贴就能打到卡上,加上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,每月能有900多元。”
“这样太好了,有了低保的基本生活保障,我就有精力好好照护闺女了。”姜英说,丽丽的护理费用每月大约500元。由于家里只有一个劳动力,每月不到5000元的收入让一家四口的生活捉襟见肘。照顾丽丽的间隙,姜英有机会就去打点零工。有了这笔低保金,整个家庭的负担减轻了不少。
社会救助扩围增效的政策一下来,田和街道社会事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就赶紧将“明白纸”送到姜英家里,连续上门三次为其办好了相关手续。整个申请过程,没让姜英跑过一次腿。
不断完善的社会救助“兜住”了民生底线,让像丽丽家这样的困难家庭重燃生活的希望。扩围增效政策实施后,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加大政策宣传,通过基层工作人员入户走访摸排等措施,努力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保障范围。8月以来,全市新纳入低保1647人。
家住田和街道华晟社区的宋女士一家,就是工作人员在摸排中主动发现的一户收入型困难家庭。7月纳入低保以来,宋女士一家每月可获得1328元的保障金。她说:“我丈夫生病不能工作,看病花销也很多。政府主动帮我们申领了低保,生活的担子轻了不少,非常感谢工作人员!”
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连着困难群众的衣食冷暖。近三年来,我市连续提高城乡低保、特困人员、残疾人和困境儿童等9类困难群众保障标准,年增长幅度在10%以上,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、特困人员、临时救助对象、残疾人等各类困难群众约8.9万人,保障水平位居全省前列。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工作人员介绍,今年以来,全市已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约3.16亿元。